
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
地址:大连甘井子区华南广场中北大厦
电话: 13624119167
一、 今日头条的偷袭
有些事情,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反而意味着机会。
关于今日头条,近期有两个传闻:一是去年底,头条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数额惊人的D轮融资;二是传说已久的,头条要做社交。
事实上此前头条已经拥有了抖音和火山这样的准社交产品,还收购了大洋彼岸的社交新贵flipagram,但是这次它还是太低调了,不声不响地把底栏第三替换成了“微头条”。
打开一看,这是要怼微博的节奏啊!
从支付宝到头条,为什么在创投圈对社交纷纷不看好的情况下,已经享受了流量红利的大小巨头们却一个个对社交念念不忘呢?
微头条初看很像微博,但是细看之下产品逻辑完全不同:
1、没有转发机制,无法形成链式传播反应;
2、关系的发现上非常“克制”,除了官方推荐的名人大号,其他人除非和你私下是好友,否则很难彼此打扰,僵尸号和水军号不大容易生存;
3、主体仍然是社区内容PUGC,用户之间无法IM私聊;
4、核心是人,不具备微博的“热点聚焦”功能;
5、阅读量和粉丝数全部公开,时刻显现自己的壕气。
简言之,微头条仍然是关注逻辑下的“弱关系轻互动”社交。这是一个比较早期的产品,但是功能会迭代,笔者对它的未来有两个重要的设想:
1、头条是否可能根据在首页信息流中收集的用户兴趣数据,对用户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动态推荐?从而形成一个社交版的今日头条,一个根据兴趣推荐的朋友圈。
2、是否能形成独特的参与归属感和关系链?
这里的逻辑很简单,作为当下风头最劲的内容聚合平台,头条正在受到BAT和一堆小巨人的“围剿”,如果仅仅只是“内容获取效率”这一条护城河明显是不够的。所有的内容生产者们都有一稿多投的坏毛病,你很难有独家内容,其他平台内容推荐的效率也是可以不断算法优化的,从长远看头条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。
所以,用户数据的深度掌控、围绕KOL的关系链以及围绕内容的社交参与,有可能打造新的壁垒。
试想,也许有一天,头条可以随时给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异性,TA发的还都是你感兴趣的话题,你还要陌陌们干什么?
2016年以来,一度被看衰的内容社区和手游开始复兴,泛娱乐领域的投资在今年一季度明显上升,甚至很多人开始说,C端市场的红利正在回归。毕竟,2C的核心是产品创新,每一次跨越式的创新都可以带来一波新的人口红利。
就好像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搜索和编辑推荐的内容获取,而16年起基于大数据的Feed流内容产品,出现了全新的热潮。很多时候没有人口红利不是因为时机不好,而是因为现有的产品大同小异、太没劲了。
那么社交呢?
二、社交怎么了?
2015年资本寒冬以来,社交创业成为重灾区,大量的AB轮社交项目陷入增长瓶颈,活跃、留存开始衰减,而盈利遥遥无期。
“社交产品大局已定,微信、QQ的关系链大网效应势不可挡,app创业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!”各种看空声音不断传来,形势似乎一天比一天糟糕,很多人一看苗头不对立刻转投内容和直播。
然而现在,Snapchat上市,很多人的目光又回到了社交上。
从狼人杀的游戏社交,到Music.ly杀回大陆,从一闪的神秘动图,到星座城的星盘匹配,从盘丝洞的情趣切入到House party群视频社交的模仿,从陌陌出兵短视频到快手惊人的流水数据……一时间社交领域又仿佛蠢蠢欲动。
只不过这一次,社交很不同,创新更多,离内容更近,离钱更近。
社交创业并未死亡,它只是正在升级。
社交创业的easy时代已经结束,1.0正向2.0变迁,在社交的下半场中,那些缺乏聚焦用户的深度创新能力、无法透彻挖掘用户心理、只是靠“简单粗暴、模仿抄袭、整合融资、一味拼执行运营”的社交创业者正面临死局。
人们终于懂得,社交不是O2O或共享单车动作快、融资多就可以。玩法悄悄改变,现在拼的是深度和质量,是眼光和细节,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社交更考究产品力和战略力,慢工出细活。
回顾上半场,1.0的核心逻辑是“简便”,他们更追求社交的数量。无论在陌陌的信息流上放眼望去附近都是美女,还是在探探上翻牌子、看对眼就聊,他们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感觉:这里高颜值的异性很多,机会无数,想撩随时聊。
这究竟是真实的体验,还是看上去很美呢?大家心里都已经有数。
当社交创业进入2.0时代,核心诉求从“简便”转向“品质”,比起单位时间内的社交数量,新一代产品更看重社交沟通的质量。对于他们来说,重要的不是与多少人撩,而是能否迅速找到“三观相合、兴趣对味、有感觉”的人,能否真正顺畅地“聊下去”,社交的“有效性”空前突出。
追求社交的质量和匹配的精准正成为新的风潮。“柏拉图”和“soul”试图通过爱情观的问卷来标签化和匹配,社交app“如故”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K-TES测试来精准匹配,“朋友印象”则用“标签印象”和情感问答来建立用户Profile来匹配,MyLove爱情介绍所则给了想要认真谈恋爱的人170道题、你慢慢答、答得越多越精准。
社交在升级。
三、1.0的痛点
复盘1.0时代的社交创业,社交创业者先后祭出了5条路线:
(一)荷尔蒙路线——短期容易引爆,氛围很难控制
谈社交必谈约炮,“约吗”一度成为人们谈到社交产品的高频词。从陌陌、探探到美丽约、同性恋社交产品们,一层暧昧的粉红已经笼盖。事实上,异性勾搭的魔力也贯穿其他五条突围路线,甚至可以说:一切脱离男女“耍流氓”的社交,本质都是在和人性常识“耍流氓”。
【需求】
发现、“连接”颜值高的异性,这样的产品简单直接、“默认可约”、看脸看钱。衡量其成功与否,就看能不能约,好不好约,约得怎么样。当然,它们还带来异性勾搭中的各种心理满足,好奇、刺激和虚荣——被很多人“右滑”和搭讪,“论证自己的颜值”;一口气看到那么多高颜值异性一字排开,这眼瘾和古代逛青楼有得一拼。
【痛点】
1、荷尔蒙产品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“体验崩盘”,一旦约炮神器名声打响,就迅速污名化,用户生态陷入屌丝和Low女大规模入侵的崩坏,可谓“成也约炮毁也约炮”。
2、优质的女性用户永远是核心,但当产品污名化,稍微正经点的女生都会选择逃离,更何况大量张口“约么”的屌丝涌入、让她们唯恐避之而不及。
3、男性这边,本来是冲着“约炮神器”的美名而来,结果搭讪30次无一人回复,而即便有人回复,聊了一会也往往发现,不是微商酒托,就是压根不是女人,甚至压根就不是人(机器人)。更何况,生活中他们本来就不善于在异性面前展开话题、谈笑风生,现在忽然要和异性1对1即时聊天,只能“撩无能”。
(二)兴趣社交——难做,但更持久
走肾走不好,走心呢?
围绕兴趣、状态、关键词和共同点,来一场“诗和远方”的兴趣社交,仿佛更能抓住“正经老实的普通人”。目前的兴趣社交,要么是集合各类兴趣的泛兴趣平台、比如贴吧、豆瓣,要么是聚焦某一兴趣的垂直产品,比如Keep这样的健身社交产品,健身爱好者们在上面课程学习、定时打卡、互相攀比。
情人节前两天, iDaily上线了自己的恋爱交友应用MyLove,“填空问答-精准匹配” 构成了玩法的大逻辑。而在今年1月,MONO 团队推出的星座城企图把“星座心理学”运用到陌生人交友领域。而去年底朋友印象则推出“兴趣问答交友”,建立每个人的高质量深度描述,并可以长期用来互相了解和深度匹配。
【需求】
根据你的兴趣,发现和“享用”有意思的人和内容。以兴趣为“由头”、以内容为媒介行各种男女勾搭之实,如果说荷尔蒙社交像是在夜店寻觅猎物,那么兴趣社交就像是古代的才子佳人吟诗作赋。同时,在有“共同和共鸣”的人群当中,更容易获得虚荣心、归属感、表达欲等心理满足。
【痛点】
1、慢热!兴趣类产品的爆发速度往往有限,当年的豆瓣还是今天的知乎都是需要“强运营”的慢社区,不像荷尔蒙那样一点就爆。究其原因,大体是因为阳春白雪总是少数,兴趣这玩意门槛略高而且流量分散,而男女那点事却是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。
